1月9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18年12月“中国好人榜”,108人光荣上榜。其中,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护理部主任李秀娥由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推荐,荣登“敬业奉献好人”榜单。
中国文明网网站链接:http://www.wenming.cn/sbhr_pd/zghrb/bd/hzbd201812yue.shtml
人物故事:
李秀娥,女,1965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护理部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生导师,中华护理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护理学会口腔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5年,李秀娥还是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一名普通护士,仅仅用了10年,她就成长为口腔护理学界的一位大专家。2015年8月12日,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李秀娥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届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10年的时间,她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科研项目8项,编写书籍16部,并担任多家专业出版物的编委,荣获“全国优秀护理部主任”称号,还以丰富的经验、深厚的学识,成为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的硕士生导师、中华护理学会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如此快速的成长,并没有任何外力的“加持”,靠的全是内功的爆发—-她志于护理、精于护理、爱于护理的爱岗敬业精神,她把职业变事业的认真态度、她为每一个病人服好务的奉献之心。
随着人民群众对口腔护理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口腔护理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她和伙伴们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精准地对接着新时代人民群众多样化、差异化的健康需求。
口腔护理:服务升级患者受益
2004年,39岁的李秀娥随丈夫来到北京,进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当过多年护士长,又有8年急诊科护士长经验的她,又从一名普通护士开始做起。
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专业,她把自己之前华丽的光环尘封了起来,虚心向每一位临床护士学习。
口腔颌面外科病房主要收治口腔颌面部手术的患者,除手术方式和护理要点外,其它护理内容跟综合医院相似,她很快便找到了契合点,将之前的护理经验与之融会贯通并迅速掌握。
因其丰富的综合医院管理经验,李秀娥受护理部的委托,承担起了《口腔颌面外科护理操作技术规范》的主要修订工作。因为白天工作任务重,时间零散,为了快速高效地完成修订任务,她把自己家里配上电脑和打印机,利用业余时间在家修订,高质量、高效地完成了规范的修订工作,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但口腔门诊的学习就没有那么简单了:专业划分细、器械种类繁多、细小,工作内容完全不同于病房护理工作等,需要大量地记忆和练习。
为了让自己尽快适应门诊的轮转学习,她的业余时间基本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正是她勤奋、钻研的韧劲和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她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由一名口腔护理的门外汉迅速成长为一名地道的口腔护理专家。
2005年9月,她被聘为口腔颌面外科总护士长,2006年3月聘为护理部副主任,同年9月正式聘为护理部主任。
当时的口腔医院,医疗水平蒸蒸日上,很多技术逐渐与国际接轨,但口腔护理却发展缓慢:口腔门诊护士仅从事材料调拌、物品拿取等简单的辅助工作,内容单一,无完善的护理配合职责和内容、护理培训不系统;在大门诊小病房的模式下,医院的护理发展严重滞后于综合医院,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和急救水平与综合医院存在较大差距;科室自行招聘护士,学历起点低且生源和职业素养良莠不齐……..
细数着医院护理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锐意进取的她认为“变革,创新”,既是大势所趋,更是责任使然。于是,她高处着眼,小处着手,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护理队伍砥砺前行。
“患者安全”一直是李秀娥最为关心的问题,口腔护士急救技能缺乏的现象更是让她心急如焚。凭借多年急诊工作经验,她亲自承担起了急救培训授课及操作指导任务。正是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护士的急救水平终于有了质的飞跃,患者的安全也更加有了保障。
“四手操作”(医生、护士四手共同操作)是口腔门诊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但是,国内的四手配合水平却与国际存在很大差距。她果断敢为,带领护理骨干赴美国、日本等地参观学习,将国际先进的理念、技术与医院实际相结合,制定“四手操作”培训方案。经过几年的努力,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四手操作”水平与国际接轨。为了促进“四手操作”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2012年起,她带领护理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四手操作”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学员近600名,覆盖全国28个省市的200余家单位,对规范我国口腔护理操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护理不止于服务而止于优质。2010年,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响应原卫生部号召,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成为全国首批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之一。
在口腔专科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她带领护理团队从关注患者感受,提升椅旁护理水平做起,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最终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腔专科医院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并向全国推广。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及护理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连续8年患者满意度在95%以上,并先后获得“全国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病房”、“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科室”、“北京市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等多项国家级、市级以上荣誉。
护士培训:做出经验推向全国
从质量到安全,从教学到科研,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护理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但是李秀娥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将目光放眼到全国。
作为一家口腔医院,如何创新护理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无缝隙、专业便利的智慧护理服务,对住院患者全面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护理服务,是她上任后立即着手解决的问题。
她以不凡的远见卓识,为口腔护理学的持久发展谋划布局。
2008年,她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管理基金项目“知识模块化在口腔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广泛查阅文献后,她开始探索对新入职口腔护士开展模块化培训,经过多年摸索,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口腔新护士规范化培训体系,内容涵盖了口腔基础、急救、护患沟通、四手操作等口腔护士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显提高了新护士的口腔护理水平,提高了医生和患者的满意度。
2011年和2012年,医院规模较之前扩大,先后在朝阳区成立了第五门诊部和第四门诊部,考虑到5个分支机构护理水平的差距和培训需求的增加,李秀娥要求分支机构的新护士统一参加总院的新护士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由总院进行统一管理,逐渐提高分支机构护士的口腔理论和操作水平,使口腔医院的护理水平逐步做到同质化。
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水平是李秀娥抓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急诊出身的李秀娥一来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便发现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普遍较弱:口腔医生主要治疗口腔,缺乏对全身疾病辨别和急救的相关训练;医院发生抢救案例少,医护人员缺少实战训练,一旦发生抢救,往往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
她至今仍清晰记得刚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时发生的一个急救案例:有个年轻医生为一位血管瘤患儿注射平阳霉素,注射完毕后,患儿突然哭闹,意识丧失。医生和护士赶紧打电话叫来麻醉师。麻醉师迅速托起患儿下颌,患儿意识很快就恢复过来。见过这例抢救后,李秀娥觉得口腔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患者的诊疗安全。之后,李秀娥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任务:提高口腔护士的急救水平。
凭借多年急诊工作经验,结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常见抢救案例,她亲自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如每年选派1-2名护士到综合医院急诊科进修;组织3-4次院内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组织急救抢救案例讨论和查房等,并亲自承担起了急救培训授课任务。
她的课趣味性很强,遇到“休克”、“晕厥”这些大家容易混淆的概念,她便结合专业知识,把经历过的“急诊室的故事”跟大家娓娓道来,场下的听众仿佛置身于急诊科的抢救现场。很多听过她课的人,至今,也总能对她讲过的内容记忆犹新。
正是李秀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护士的急救水平终于有了质的飞跃。现在每当口腔门诊或病房遇到突发的抢救等,护士们都能迅速做出反应,各司其职,“呼叫、心肺复苏、开放气道、吸氧、开放静脉通路….”,她们与医生高效的急救配合让多位患者转危为安。正是有了这支训练有素的护理队伍,医生们在处理起突发情况时才更加从容、更加安心。
眼界高远:护理水平要与国际接轨
任何专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的学历教育。口腔护理却是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专科。
国家的职业大典里没有口腔护士职业,更无相关执业认证要求等。口腔护士多为护理专业教育背景,刚来医院工作时,有些连口腔里到底有多少颗牙都说不清楚,更别提临床的常见疾病和护理配合了。
为了扭转口腔护理高等学历教育的薄弱局面,李秀娥将在美国、日本等地学习的口腔辅助人员的设置、工作内容、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教材等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相结合,初步拟定了发展思路。
凭借着与北京大学护理学院近水楼台的优势,她多次与学院领导沟通,让学校关注到口腔护士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和专业的教育发展需求。
经过多次协商,2012年,《口腔护理学》作为北京大学护理学院的一门选修课,正式对全部护理学生开放。通过这门课程,越来越多的护理学生了解了口腔护理的专业内涵和工作内容。目前,护理学院正计划在护理本科课程中增加一定学时的口腔护理模块课程,尝试为口腔诊疗机构订单培养高学历的护理人才。
2014年,正高职称的她被北京大学护理学院聘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相继招收并培养2名口腔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除了与护理学院的紧密合作外,李秀娥还积极组织编写口腔护理专著、培养并发展口腔护理教学师资队伍等,为推定口腔护理学历教育的发展储备力量。
2006年,医院与美国、香港、日本等地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多,但是语言沟通的障碍,使护理人员很难与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也严重限制了医院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考虑医院将来的发展,李秀娥认真翻阅了所有护理人员的简历,发现护理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尽早进行护理梯队组建的顶层设计势在必行。
李秀娥积极与人事处沟通,从北京大学等211院校选拔英语优异的优秀护理毕业生,组建了医院的护理英语队伍,现在这支队伍能轻松承担外宾接待、讲座口译、外文书籍翻译等任务;她身先士卒,亲自带领护士长参加青年教师讲课培训和比赛,提高护理教学技能,培养了一批理论扎实、操作过硬、授课水平高的护理师资队伍;她多次邀请高等院校的教授和知名杂志主编来院进行科研培训,逐步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水平,目前,医院已发表6篇护理SCI论文,填补了医院护理SCI论文的空白。
正是她的点滴用心,护士们拥有了各种各样的展示平台,并在不同的舞台上绽放出她们的风采。
影响业界:成为口腔护理“第一人”
随着院内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李秀娥慢慢地在口腔圈里有了名气。
2012年和2013年,北京护理学会口腔科护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护理学会口腔科护理专业委员会换届,李秀娥主任凭借其扎实的口腔理论功底、独到的专业远见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被双双聘为主任委员。此时的她还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医疗服务分会口腔护理管理学组的组长职务。
身兼数职的她比以前变得更加繁忙,经常往返全国各地指导工作。通过交流,她发现民营口腔机构和综合医院口腔科如雨后春笋般地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当时的口腔护理管理学组设置在医疗服务分会下,仅28名组员,覆盖面仅局限在口腔专科医院,很难发挥其专业引领和影响力。
意识到护理管理学组发展的种种局限性,李秀娥积极与中华口腔医学会领导和护理学组主要成员沟通,希望能尽快发展口腔护理管理学组为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
2014年5月,她组织学组重要成员召开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发起相关工作筹备会。同年7月,她连同其他5位口腔护理专家向中华口腔医学会提交了“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申请”。
经过一年多的积极筹备,2015年4月,中华口腔医学会正式批复:同意成立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
2015年8月12日,是我国口腔护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护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李秀娥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届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口腔护理专委会终于在口腔科的大家庭里有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与她当初预想的一样,专委会发展迅速,迅速吸纳专科会员3500余人,其中,委员188人,来自全国30个省市144家单位,覆盖了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民营口腔机构、高等护理院校、开设口腔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等。口腔护理专委会的成立必将更好地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目前,李秀娥正带领学会成员积极调研并界定我国口腔护理的执业范畴,起草《口腔种植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组织编写口腔护理专著等,从而带动我国口腔护理的不断发展,逐渐缩小与国际的差距。
回顾30多年的护理工作生涯,李秀娥全是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她说:“护士是一个漂亮、充满爱心、积极向上的群体,她们就像天使一样,给她们舞台,她们就能绽放无穷的魅力。”李秀娥与护理结缘30载,矢志不渝,从一名护士成长为专家,把护理技术引向护理科学,让口腔护理的水平堪与精湛的医疗水平相媲美,推动口腔护理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促进了全国口腔护理行业的整体提升,她当之无愧为中国口腔护理“第一人”。
来源:首都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