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浙大口腔医院全力以赴,投入到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从做好院感管理到落实好口腔的急诊工作,充分发挥浙江口腔人的带头引领作用,守护广大患者的口腔健康。
特殊时期的心理关怀
疫情期间,口腔急诊的患者大多是牙痛患者。牙周科副主任蔡霞说:“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不仅要帮助患者缓解口腔急症,还要关注她们的情绪健康。”她分享了一个接诊的经历,一名70多岁的女患者,因长期服用抗癌药物而出现颌骨骨坏死,反复感染疼痛,需要定期进行冲洗和换药,近期由于疫情防控延误了换药,整个人的状态非常焦虑。蔡霞接诊的时候不由“放柔”,治疗前温柔地解释诊疗过程,治疗时尽可能轻柔地操作,治疗后细致地开医嘱、指导用药,还请护士陪同缴费拿药,整个诊疗过程充满关爱,在疫情期间显得格外温暖亲近。诊疗结束后,老人感激地挥手再见,满意地离开了诊室。
还有一位8岁女孩在小区中骑自行车,由于刹车太急摔倒造成门牙断裂,嘴唇也流血了,这可把小姑娘吓坏了,只有半截门牙怎么办?这种担忧来到急诊后更加强烈。接诊的张丽文医生细心地为她处理牙齿裂的周围一些连着牙肉的小碎片。辅助治疗的护士王静静、叶丽娟专门负责安慰小姑娘的情绪,温柔地跟孩子沟通:不要害怕,保持身体不要动,这样医生这样才能尽快处理,更加准确判断牙髓状态,进行止血上药,把门牙“再接”回去。安抚起了作用,小姑娘慢慢安静下来,结束治疗后她惊喜地发现牙齿又“长”回去了,几乎看不出摔过的痕迹,再三向医生阿姨道谢。
口腔“疫”线的科普“治疗”
在急诊中,医护人员遇到不少牙龈自发性出血的患者,严重的自发性大量出血无法停止。孔经贾医生一个值班日就遇到了3例,其中2位患者是年轻人,还有一位是有高血压史的老人,孔医生为他们做了应急处理。遇到这样的患者,医护人员在治疗后会加一轮科普“治疗”。因为该症状大多是牙龈炎症的表现,并且都是由于口腔卫生维护欠佳引起的,这类患者往往牙龈缘附近长期存在大量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最重要的“治疗”就是养成良好的日常口腔卫生习惯,等疫情过后来牙周科做牙周治疗。
此外,针对群众关心的“特殊疫情时期,怎么护牙”、“牙套出现问题怎么办”、“如何预防口腔粘膜病”、“牙痛自救指南”等科普问题,医护人员通过撰写文章、视频宣讲等形式进行科普,满足了疫情期间患者可自行在家解决的牙齿问题需求。
在线上,浙大口腔医院自1月31日起调整就诊安排,每周更新一次,患者能够及时了解到开诊时间,避免不必要的出行;为减少人员聚集以及为有急诊需求的患者提供便利,医院自2月2日起开通了免费线上咨询服务。
口腔急诊的那些温暖
在急诊保障中,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给这个寒冬带来了温暖。口腔正畸科副主任徐学军与同在医院工作的妻子陈梦楚第一时间报名了急诊值班。急诊当日,在医院一楼大厅,徐学军与陈梦楚相互为对方系上防护衣的系带,调整好防护镜。在医疗一线,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说:“只要有需要,我们夫妻俩随时上!”
郑娇尔是急诊科的护士长,她总是从早上7:30开始就一直忙碌,直到下班最后一个离开。开诊前,她要准备器械,领取防护物资,配合医生做好诊疗工作。午休时,她脱下隔离衣进行当日的数据统计、上报以及指示的传达。诊疗期间,她协助医生向患者解释病情,配合医生操作,叮嘱患者诊疗后注意事项,尽量缩短患者在医院停留时间。她也是医生们的守护者,防护用具穿戴提醒、强吸配合减少诊室内气溶胶,保障医患得到良好的防护。
孙嫱医生值班时接诊了一位因不肯配合治疗6岁小患者。小患者下颌第二乳磨牙颊舌侧已肿起,有松动,诊断为急性根尖周炎,家长说孩子在家整夜疼痛哭闹。孙嫱医生温柔耐心地鼓励和引导他,说话产生的热气逐渐凝成细小的水珠,沾上防护罩。为了防止面罩起雾,孙嫱医生把佩戴的N95口罩卡到最紧,待诊疗全部结束时,她的脸上已留下了深深的口罩压痕。为了不浪费物资短缺的N95口罩,孙嫱主动提出上午的有高风险操作的病人全部由她一人操作。
投稿:浙江省口腔医学会